引言:在现代社会,快节奏的生活让许多人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。据统计,我国约有5.09亿人存在睡眠障碍,夜间平均睡眠时长仅为6.85小时,且入睡时间普遍较晚。睡眠不仅是简单的休息,更是身体修复、大脑的关键时刻。
睡够10小时还是觉得累?同样都是睡觉,为何有的人睡醒精力充沛,有的人却感觉疲惫无比,可能差在了这里——没选对入睡时间。睡眠“黄金时段”,到底是几点呢?
1
中医的睡眠智慧
中医认为,人体的作息应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同步,才能达到“”的健康状态。根据《黄帝内经》 的记载,古人强调“子午觉”的重要性,即夜间23:00-1:00(子时)应进入深度睡眠,中午11:00-13:00(午时)可小憩养阳。特定时段的休息能强化相应器官的自我修复: 1. 21:00-23:00(三焦经 ):调节系统,平衡水液代谢。此时放松可减少夜间频尿 问题。 2. 23:00-1:00(胆经):胆汁分泌旺盛,帮助脂肪消化。熬夜易致胆结石风险上升。 3. 1:00-3:00(肝经):肝脏解毒高峰期。睡眠不足会导致毒素堆积,引发皮肤暗沉、情绪暴躁。 4. 3:00-5:00(肺经):肺排出代谢废物。此时易醒可能是肺气不足的信号。 5. 5:00-7:00(大肠经):肠道蠕动加速,适宜起床后排便,开启新陈代谢。
中医还强调“春夏夜卧早起,秋冬早卧晚起”,即根据季节调整作息。例如,冬季应“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”,以顺应自然界闭藏的特性。
2
西医视角下的睡眠科学
西医通过研究睡眠周期(包括浅睡、深睡和REM快速眼动睡眠)发现,成年人每天需要7-9小时的睡眠才能保证身体机能的恢复。 - 入睡时间:西医普遍建议晚上10:00-11:00入睡,早晨6:00-7:00起床。这一时段与人体褪黑素()的自然分泌高峰吻合,能确保足够的深睡眠。 - 午睡的科学:中午11:00-13:00间小憩10-30分钟,可提升下午的专注力,但超过45分钟可能干扰夜间睡眠。
研究显示,长期睡眠不足(<6小时)会显著增加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,而睡眠过多(>9小时)也可能导致昏沉乏力,甚至与心血管疾病相关。
西医研究也佐证了这一观点:深度睡眠阶段(前半夜)是生长分泌的高峰期,促进细胞修复;REM睡眠 (后半夜)则巩固记忆,调节情绪。
国人睡眠现状:2025年调查显示,我国人群平均入睡时间为0:18,比去年延迟17分钟;夜间睡眠时长仅6.85小时,远低于推荐的7-9小时。 健康风险:长期睡眠不足会使高血压风险增加30%,肥胖风险提升50%,且与抑郁症高度相关。 经济成本:因睡眠障碍导致的 productivity loss(生产力损失)每年高达数千亿元。


3
的实用策略
? 调整入睡时间 1.固定作息:每天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(包括周末),帮助稳定生物钟。 2.渐进式调整:若习惯熬夜,可每天提前15分钟入睡,逐步过渡到理想时间。
? 优化睡前环境与习惯 1.减少蓝光: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、电脑,或启用护眼模式。 2.饮食调整:晚餐清淡,避免(咖啡、茶、巧克力)和酒精。可尝试温牛奶或小米粥(含色氨酸)。 3.放松技巧:冥想、温水泡脚(加艾草或薰衣草)、听白噪音,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度。
睡眠是健康的基石,无论是中医的“顺应四时”还是西医的“生物钟理论”,都指向同一真理:规律、充足的睡眠是抵御疾病、延缓衰老的天然良药。从今晚开始,不妨放下手机,在22:30前躺下,感受“早睡早起”带来的焕然新生。毕竟,的养生不是昂贵的补品,而是免费的深度睡眠。
你通常几点入睡?是否有睡眠困扰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!